close

【News】邁可波特批評:台灣醫生 平均看個病人三分鐘
中時記者:彭漣漪/台北報導
 
國際管理大師邁可波特(Michael Porter)昨天批評,
台灣的醫生診療一個病人的平均看診時間只有三分鐘,令人感到驚訝。
但台灣健保減少對醫生的給付費用,
最後逼醫生只好多看病人以增加收入,
可說是這個行業的「癌症」。

他也強調,台灣平均每人花在醫療方面的支出過低,
比起瑞典、美國等先進國家顯得不足,
這不利於台灣進行醫療的整合服務、
或採取更有效益的預防醫學作法。

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波特曾經擔任台積電的監察人,
昨日受邀在台積電的二十週年慶上,
以「重新定義醫療保健:對台灣的涵義」為題進行專題演講。

他首先讚揚台灣健保普及率達九十九%,在全世界是很了不起的成就,
但同時也提醒,未來醫療勢必走向整合,需要更多資源投入。
波特表示,全球都很注重醫療成本改善問題,
但他認為,「控制成本最好的方式是創造品質,而不是減少花費。」

波特以競爭力理論聞名,最近非常關注醫療體系的競爭力問題,
他認為目前醫療體系的效率有很大的改善空間,
例如,在美國有一三九家醫院可以進行心臟移植手術,
其中技術較好的醫院,病人在手術後一年的存活率接近百分之百,
但有的醫院比例則低到幾乎是零。
他覺得應該只保留二十家醫院做心臟移植手術即可,
醫院不應該都做相同的事。

針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普遍性醫療體系問題,
波特表示,大家都是按照專科別的分工方式,
一個牽涉多部門檢驗的病人,在各醫生、各部門間被轉來轉去,
醫療方式非常的「支離破碎」,這不合理,
應該要以病人為中心做整合,
就像過去企業的組織一樣,曾經是以功能別區分,
但現在都依照客戶的需求轉變成單一窗口的服務。

未來五年、十年,波特認為醫療保健界必須進行很大的改變,
必須提供病患整合的醫療服務,而不是讓病患不停逛醫院。
醫院對單一技術必須能提供大量且穩定服務,達到規模經濟,
而且,服務的提供必須能夠跨領域,
例如某個城市的某個醫院對特定病症可以提供專業醫療服務,
這個醫院也可以在別的城市設立分支機構,提供同樣專業的服務。

---

看到這則新聞讓我聯想到了以前曾經學過的〝醫病溝通〞的類似課程,
有時候可能會認為上門拜訪排隊了很久的名醫,
終於輪到自己可以跟醫師近距離接觸的時候,
往往覺得問診溝通所花的時間遠不及當初的候診時間,
心裡頭就覺得怪怪的。

但實際上可能是醫師技術夠高明,
只要察言觀色或是問上幾句,
就能對於病情瞭若指掌,
我想有醫德的醫師,
應該不會為了多看幾個病人而降低應有的看病品質吧~
最重點還是要〝對症下藥〞囉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stchi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